|
新闻资讯
|
追求卓越天更阔(长三角见证高质量发展·上海篇(下))
录入时间:2019-10-09 09:28
来源:
浦江恒流,上海恒新。 的确,上海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总是让人耳目一新:浦东陆家嘴,上海中心大厦从头到脚都是时尚范儿;临港松江科技城,“世界最长”的拉斐尔云廊由里到外都是科技元素…… 上海之新,不仅在于颜值,更在其“追求卓越”的气质。大飞机一飞冲天,“彩虹鱼”直抵万米深渊,磁悬浮列车奔驰……上海不断攀登创新高度、挑战创新深度、刷新创新速度。 “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、创新发展先行者”“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、走到世界前列,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”……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谆谆嘱托,言犹在耳。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、最好水平,上海步履铿锵,续写改革创新的新篇章。 把握新方位—— 不看短期看长远,为发展闯关,为未来蓄势 GDP率先突破3万亿元大关,但上海并不满足,仍在冷静思索:未来发展新动力在哪里? 这是刀刃向内的清醒:作为全国重要制造业基地,传统动能减弱、创新动力不足、出口下行压力增大……离世界更近,上海比其他地方更早感受到发展阵痛。 这是放眼全球的前瞻:上海不但要当好“排头兵”“先行者”,为改革探路、为发展闯关、为未来蓄势,更要在新一轮世界科技经济竞逐中抢占产业变革制高点。 创新,出路还在创新! “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,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技创新。只有坚持创新发展理念,才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。”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说。 转型,上海决心坚定。 ——不是不要GDP,而是要高质量的GDP。 上海毅然“换挡”,淘汰落后产能,优化产业结构,摆脱重化工、房地产等传统路径依赖。 临港,曾经是最遥远的旮旯,芦草萋萋,人烟稀少。这么一大片土地,开发房地产岂不来钱更快? 临港没有盲目赚“快钱”,而是选择对标国际最高标准,打造创新之城、智慧之城、活力之城。 10多年的坚守,如今的临港英姿勃发:滴水湖清波荡漾,洋山港昼夜繁忙,特斯拉“超级工厂”行将开张……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正在茁壮成长。 “科技创新在哪里兴起,发展动力就在哪里迸发。激活第一动力,就能释放出无限潜力。”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何万篷感叹。 数字背后印证了上海的发展质量:能耗下来了,全市单位GDP能耗8年下降近一半;效益上来了,工业园区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值5年提高10亿元。 ——不是不要制造业,而是要发展先进制造业、高端制造业。 上海市市长应勇认为,面向未来的布局,不看短期看长远,上海要夯实现代产业基础,防止资金、资源、资产脱实转虚,防止产业结构形态虚高,先进制造业的比重不能低于25%。 刷新制造业气质,上海吹响“冲锋号”,在先进制造业领域风头正劲。 7年攻关,最尖端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卖到了欧美。在联影医疗技术集团董事长薛敏眼中,“不创新就要落后,创新慢了也要落后,掌握核心技术才有市场话语权。” 十年磨一剑,一飞冲天的大飞机,攻克了100多项核心技术。“只要能推动向价值链高端攀登,就坚定不移地干。”中国商飞人信心十足。 ——不是搞创新“自留地”,而是区域一体化发展。 上海与合肥,空间距离400余公里,张江科学城与合肥滨湖科学城“双城同创”,拉近了两个城市的“心理距离”;G60科创走廊串起了上海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的9个城(区),形成协同发展模式。 打破区域边界,创新资源共享起来。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副主任赵燕介绍,一个“长三角大仪网”公共平台,整合了4.5万多台、价值超过519亿元的大型科学仪器。“对于中小企业来说,租比买划算,只要在网上下单,就能预约使用,实现多赢。” 整个长三角,在科创龙头上海的引领下,数据资源打造“一个库”,产业协同形成“一张图”,35.9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正变得越来越“小”。 把握新方位,上海发展路径更加清晰: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,建设国际经济、金融、贸易、航运、科技创新“五个中心”。一张蓝图绘到底,上海高质量发展的脚步更稳,活力更强了! 打造新优势—— 擦亮国之重器,突破核心技术,迈向创新高地 当好排头兵、先行者,上海靠什么? 创新,最吃劲的是从“0”到“1”的突破。上海雄心勃勃: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,借创新策源能力,突破关键领域,打造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。 瞄准国际前沿,聚焦科研重器,上海筑牢“最先一公里”地基。 走进张江科学城,搭乘首条现代化有轨电车,一路走一路看,集电港、汇智湖、人工智能岛等新地标美不胜收。 地下30米深处有着看不见的风景:一个绵延3.1公里的大工程——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设备建设正在快马加鞭,建成后,全球科学家就能用这个中国投资最大的单体装置,拍摄分子、原子在千万亿分之一秒内的瞬时运动,探究微观世界。 “上海光源、超强超短激光、活细胞成像……”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副主任侯劲对高新技术如数家珍,“打造全球科创中心没有捷径,5年不懈投入,世界规模最大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群已在张江核心区成形。” 一大批全球创新资源被吸引到这里。李政道研究所所长、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朗克·维尔切克感慨:“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对基础科学的重视激动人心,给科学家们带来了很多机遇。” 正是有了基础学科的“深蹲助跑”,原始创新和技术突破实现“起飞跳跃”。 甘露寡糖二酸,是上海原创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,去年10月,中国科学家首次报告相关临床3期数据,在国际学术界引起轰动。利用“上海光源”,科学家成功破解了生命科学领域最难解的“蛋白质之谜”…… 同样诞生于上海、在全球科学界引发轰动的,还有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、世界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,以第一、第二的高票双双入选年度“中国科学十大进展”。 在国家科学进展榜单上,“上海原创”从未缺席。近5年全国50项重大科技成果中,由上海牵头或参与的达11项。 正是有了核心技术的突破,创新动能在“最后一公里”迸发。 上海“芯”成为新优势。 一个指甲片大小的芯片,包含几十亿个晶体,质量要求有多苛刻?上海超硅半导体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猛博士给记者打了个比方:硅片的纯度要求,相当于把一颗咖啡方糖扔进西湖里水的纯度。“对质量的要求,无论怎么吹毛求疵都不为过。” 咬定质量,不懈创新,让上海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善、综合技术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。 上海大飞机成为新名片。 在距浦东机场3公里的C919总装车间,两架飞机正在进行总装,绿色尾翼上的“C919”标识格外醒目。装配好“身体”的大飞机,从浦东机场起飞,飞出了一条我国商用飞机产业发展的新路。 俯瞰黄浦江两岸,创新鼓点密集敲响,这里正成为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的“强磁场”,成为创新成果的“原产地”。在中国科技的“领跑、并跑、跟跑”新格局中,上海贡献了约1/9的“领并跑”技术;上海的国家高水平科技奖、一类新药研发创制数量均占全国1/3。 勇创新机制—— 破梗阻解难题,厚植创新沃土,让改革驱动新引擎 创新是发展的新引擎,改革是创新的点火系。 作为“先行者”的上海,大胆闯、大胆试、自主改,向体制机制发力——率先开出全国第一张投资管理领域负面清单,率先打造“一网通办”政务服务品牌……前不久,在全国复制推广的36条创新改革举措中,“上海经验”占到了1/4。 ——打掉“拦路虎”,让创新大道畅通起来。 新药研发是全球公认的高风险、高难度领域。为什么国家每批准3个一类新药,就有一个来自张江?答案是:制度改革的“临门一脚”。 “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‘解绑’,创新更有活力了。”和记黄埔医药(上海)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清梅深有感触,领到全市首张增加“药品委托生产”经营范围的执照,解决了创新药上市许可难题,公司研发的国内首个抗结直肠癌新药“呋喹替尼”,上市速度比计划快了不少。 “我的科研我做主。”如今在张江药谷,从药品临床研究到新药筛选,再到安全性评价等,都可以一站式解决。 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上海破梗阻、解难题,企业办事环节平均压缩了1/3,办事时间平均压缩了一半。 ——破除“玻璃墙”,让沉睡的资源醒过来。 一边是科研院所的成果束之高阁,一边是企业苦苦寻觅新技术,如何打破制度障碍? 今年3月,上海出台“科改25条”,为科研人员放权赋能,让“锁在柜子里”的成果“转”起来。 “将论文变成生产线,这是我们科研人员的梦啊!”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吴相伟,迎来了新的“激情岁月”。他所在的研究团队创新活力迸发,攻克了国际领先技术,并在嘉定建成国内首条高集成度的自动化钠镍电池批量化生产线。 ——搭建新平台,让创新人才活起来。 创新,归根到底要靠人才。可以说,谁拥有一流创新人才,谁就拥有未来的主导权。 |
平安鄂尔多斯